太极拳有哪些核心要

练拳重在找感觉,练拳贵在悟拳。太极拳的内在感觉是习练者将领悟到的拳理习练“上身”的体现,是“心悟”到“体悟”的升华。太极拳中不存在身体的局部运动,不单是举手投足,甚至一个呼吸、一个眼神,都是太极拳整体运动的组成部分。

打拳时的内在感觉反映了习拳者太极拳水平的高低,关系着我们能否步入太极拳殿堂、获得最佳健身效果的关键所在。有了内在感觉,我们就能在享受太极拳的快乐中健康长寿;缺少内在感觉,练拳如同做操,费力不讨好。那么,太极拳的“内在感觉”究竟是些什么?由于感觉是个性化的产物,难以用言语表述,但并不是说太极拳的内在感觉无规律可循。以下是九种常见的内在感觉,供拳友们参考和探讨。

一、“骨升肉降”的感觉:指习练者骨架挺拔上撑的同时肉体松柔下坠的感觉。人属于地球生物,肉体受地球引力而下沉,而站立全靠骨骼向上的支撑。只有当身心放松后,才能体会到“骨升肉降”的感觉。这种感觉还揭示了行拳时骨与肉的关系:骨肉分离。行拳时,应感受到骨升、肉降、关节松的感觉,好比脱骨扒鸡,只需将鸡骨架提起来一抖,鸡肉就会离骨脱落。拥有这种感觉,说明肌肉没有紧裹在骨骼上,已经处于放松状态。骨架的挺拔代表“刚”,肉体的下沉代表“松”。找到“骨升肉降”的感觉,就为开启太极拳“刚柔相济”的大门找到了关键。在行拳中,我们还要做到“三松三竖”:松肩竖颈,松胯竖脊,松踝竖腿,以保持“骨升肉降”的感觉贯穿整个套路。

二、“自身重量”的感觉:指行拳时感觉四肢如同负重。由于人生来就在地球引力下运动,我们对自身肢体的重量往往没有察觉。只有当身体真正放松后,才会感受到四肢的沉重。放松的状态越好,肩胯关节松开的程度越大,四肢的沉重感就越明显。这种沉重感是僵力去除、身心放松后肢体受重力作用的结果。拳论中有句话:“由松入沉”,可见“沉”是对“松”的验证。“地心为第三之主宰”、“足掌为第三之宾辅”,强调顺应地心引力来“主宰”行拳,即利用自身的重力和地面的反作用力来推动拳势进行。掌握善用自身重力和反弹力的技巧,找到身体“如水载舟行”的沉浮感,才算进了太极之门。

三、“脊柱行拳”的感觉:指以脊柱为主动、以手脚为从动的行拳方式。初学时,我们用手脚来发力,导致力量局限于局部。随着练习的深入,应逐渐学会以腰为中心,发挥腰部的枢纽作用。再进一步,脊柱会成为主动,将手脚牵引在身体的中轴线上运动。行拳时,四肢在中轴线的带动下起步,终点也在中轴线。动手不动腰就是僵手,迈步不使用腰就是死步。上肢要感受到“以腰带臂”的感觉,下肢要感受到“步随身换”的感觉。

我们常说:“四块松,全身松”,全身的放松关键在于肩胯的放松。在太极拳中,脊柱有三种运动方式:上下拉伸、左右转动和前后张弛。上下拉伸可以调整脊柱的曲线,纠正头颈和臀部的不良姿势,使身体保持直立。左右转动是太极拳动作中圆弧运动的驱动力,主要通过脊柱带动四肢运动。前后张弛则是指脊柱像弓背一样张开和收缩,配合拳势的蓄发开合,呈现出节奏感的张弛变化。脊柱运动的节奏和呼吸的配合形成太极拳开合鼓荡的动力源。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