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饮食结构 强健肾脏功能

《黄帝内经》中包含了关于饮食养生的许多原理和方法,形成了较为系统的饮食养生理论体系。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专门讨论了食疗和饮食禁忌等相关问题。梁代的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也提到了饮食对健康的重要性。他说:“百病横夭,多由饮食。饮食之患,过于声色。声色可绝之逾年,饮食不可废之一日,为益亦多,为患亦切。”他的话将饮食与健康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饮食是生命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黄帝内经》中许多篇章都有关于饮食对健康和疾病产生影响的论述,《素问·平人气象论》中说:“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从生死的角度强调了食物的重要性。《太平圣惠方》中也提到:“安人之本,必资于食。食能排邪而安脏腑,精神爽志,以资血气。”对于食物在体内的转化过程,《寿亲养老新书》中说道:“主身者神,养气者精,益精者气,资气者食。食者生民之大,活人之本也。”提出了食生气、气生精、精养气、精气维持生命活动的论点。然而,并非所有的食物都对人体有益,不适当的饮食结构又会对人体造成损害,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此,选择适当的食物种类,维持合理的饮食结构是饮食养生首先需要研究的问题。

食物的性味与作用

中医认为,食物和中药一样,具有寒热温凉的不同性质和酸苦甘辛咸的不同滋味。食物的性味可以通过调整脏腑的功能。如果食物的种类单一,就会造成人体脏腑功能的紊乱。因此,选择丰富多样的食物种类,并合理搭配谷肉果蔬,十分重要。

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就深入研究了食物的性味。其中,《素问·藏气法时论》中说:“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黄,宜食咸。大豆、猪肉、栗、藿皆咸。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这段文字描述了谷肉果蔬的性味功能和对应的脏腑,还强调了要“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观点,强调了饮食结构的多元性和平衡性。这段文字根据五行学说,确立了不同食物与五脏的对应关系,成为后世养生学家发展饮食养生学说的理论依据。从中我们可以发现食物对人体的作用效果,如味辛者散,味酸者收,味苦者坚,味咸者软。这就要求我们的饮食结构不能单一,过食某类食物可能会因其偏颇的性质而损害脏腑功能。

随着社会的进步,食物的种类逐渐增多,烹调技术也日趋精细,人们的饮食已经由简单的果腹发展到品尝鉴赏,且酒类、茶叶等也越来越普及。因此,历史上有许多养生学家根据自己所处时代的特点,对饮食养生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发挥。例如,明代的陈继儒在《养生肤语》中说:“多饮酒则气升,多饮茶则气降,多肉食谷食则气滞,多辛食则气散,多咸食则气坠,多甘食则气积,多酸食则气结,多苦食则气抑。修真之士,所以调燮五脏,流通精神,全赖酌量五味,约省酒食,使不过则可也。”他不仅指出五味过多对气机的影响,还提出了酒升气、茶降气的观点,丰富了中医饮食养生的理论和方法。

饮食不当是致病的原因之一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夫五味进胃,各归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这说明五味对五脏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长期坚持食用某类食物会补益五脏之气,即“久而增气”;但如果时间过久,又会对脏腑造成危害,即“气增而久,夭之由也”。因此,饮食养生的一个难点就是要把握时间的长短,维持适当的限度。关于饮食结构对健康的影响,《灵枢·根结》篇中有论述,说:“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身体柔脆,肌肉软弱。”这提出肉食为主的人其肌肉软弱无力,健康状况较差。一般而言,养尊处优、食物过于精美的人,其脏腑气血的功能常常比较虚弱。因此,《黄帝内经》的这个结论即使放到现在仍然适用。

《黄帝内经》中还有大量关于饮食不当导致具体疾病的记载,《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膏粱之变,足生大疔。这表明膏粱厚味的长期进食会导致化脓性疾病。《素问·通评虚实论》已经认识到糖尿病、中风等疾病与食用肥甘有关,谓:“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这里的消瘅主要指糖尿病;仆击、偏枯指中风。晋代的葛洪在《抱朴子》中简要概括了食用五谷的致病规律:“五味入口,不欲偏多,故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咸多伤心,甘多伤肾,此五行自然之理也。”这说明不当的饮食会对人体造成复杂的伤害。

饮食结构宜多元化

由于饮食单一可能因食物的性质偏颇而影响脏腑功能,所以中医养生非常重视饮食结构的多元化。《黄帝内经》中许多篇章中都有对此方面的论述。例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说:“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它说明饮食所化生的津液可以“内渗骨空,补益脑髓”,也要强调饮食应全面,五谷不能偏废。《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此要谨和五味,使骨正筋柔,气血流畅,腠理紧密,如此才能使骨气充盈。要谨慎遵守调养饮食的规则,长寿是有天命的。”这指出“谨和五味”是气血流畅、身体强壮的前提,不仅可以使筋脉柔韧、骨骼粗壮,还是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在这里,“谨和五味”包含了食物种类应多样化,营养成分要均衡。

现代的研究证实,食物种类过于单一会导致多种营养障碍或代谢紊乱。因此,《黄帝内经》强调饮食结构的多元化思想,在现代医学理论的分析中,也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现代养生保健仍然具有较高的价值和指导意义。

总之,饮食养生的最基本要求是饮食结构合理、营养成分均衡。这需要我们根据食物的性味特点合理搭配食物种类,克制饮食的偏好,避免伤害正气,做到“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