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秋乏的措施有哪些

现在正值夏末秋初,换季时节更要注意保健。由于气温变化大,夏季的暑气还未完全散去,所以这个时候要注意防暑、防湿、防秋燥等。根据夏末秋初的气候特点,养生要注意以下"五防":防湿邪、防暑降温、防秋燥、防秋乏、防腹泻。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夏末秋初养生注意"五防"

一、防湿邪

初秋天气仍然炎热,而且雨水多,这段时间天上有烈日,地上多水湿,湿热交蒸,产生湿热邪气。《黄帝内经》中说"湿气通于脾",因为脾喜燥恶湿,湿邪滞留最易困脾。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导致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停聚,出现水肿或腹泻等症状。由于夏末秋初人们喜欢食用生冷的瓜果和冷饮,更会助长湿邪,损伤脾阳。脾阳不振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停聚就会产生痰,所以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说法。所以在早秋,要防止湿邪困扰脾胃,尤其是要注意饮食,不宜食用大量的羊肉和狗肉等热性食物,以兔肉、海参等凉性食物为主,这些食物有助于滋阴养肺、润燥止干、清心安神,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此外,可以适量食用一些瓜果蔬菜,如茄子、绿豆芽、丝瓜、黄瓜等,这些清淡的食物具有润燥化湿的作用。对于养生来说,早晨喝粥也很好,粥有助于健脾,可以滋阴润燥,平衡阳气的旺盛。

秋季按摩丰隆、足三里、脾俞这三个养生穴位,可以强壮脾胃。丰隆穴有助于化解湿邪,脾俞可以健脾和胃,足三里则有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的作用。每天按摩这三个穴位100次,对于祛湿养脾胃很有效果。

此外,良好的睡眠也能让身体感到轻盈。因为过度劳累容易耗伤气血,气血不足会进一步加重水湿内停。由于天气炎热,老年人夜间睡眠时间往往不足,所以要特别注意劳逸结合。午睡可以适当补充晚间睡眠的不足,让大脑和身体各个系统都能得到放松和休息。

在排水方法中,运动出汗是最不能忽视的一种。适度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病菌的能力,促进气血流通,预防内生湿邪。同时,运动时出汗可以带走体内多余的水分,让身体感觉更轻盈。最好的运动时间是清晨或晚间,选择散步、快走、慢跑、打球等不太剧烈的运动方式比较适宜。

二、防暑降温

初秋天气虽然有凉意,但末伏还未完全过去,所以出现了早晚温差大的情况。在早晚温差大的时候,容易中暑。立秋已过,但是"秋老虎"带来的高温还将持续一个多月。加上秋天天高云淡,紫外线照射强度大,中暑的风险依然存在。

消暑降温的最好方法就是喝热茶。常用的方法是喝荷叶茶、绿豆汤等,但是喝热茶效果更好。热茶可以打开毛孔,促使排汗,散热效果更好。另外,使用空调要注意不要过度使用以及不当使用,应适度开启空调,并保持适宜的温度和通风。

老年人由于感觉迟钝,热量在体内积聚,不能及时散发出来。在室内睡觉时,容易中暑。所以,在夏天选择合适的温度和湿度来使用空调,每两三小时进行通风换气。同时,在高温天尽量减少外出,尤其是早晨,可以选择在晚上太阳下山后进行活动。

三、防秋燥

初秋天气逐渐凉爽,气候干燥,人体容易出现一些"秋燥"症状,如头痛、咽干、鼻塞、咳嗽、胃痛、关节痛等。这是因为秋季阴气渐盛,燥气较多,而燥气"最易伤肺"。燥气对肺的影响会导致肺部功力下降,出现干咳少痰、咽喉干痛、鼻腔干燥、皮肤粗糙、身体发痒、大便干结等症状,这属于"肺燥"的范畴。特别是老年人更容易受秋燥的影响。

预防秋燥的最好方法是增强身体素质。首先,要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睡眠质量。睡眠可以消除人体的疲劳,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其次,要加强晨练。秋季气候变化大,早晚温差较大,所以体质较好的人应该逐渐增强自己的抗寒能力。对于燥热引起的疲劳感,要多吃些具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作用的食物,如萝卜、莲藕、荸荠、梨等。此外,可以适当食用一些燕窝、海参、蜂蜜等保健品来滋补养生,这些食品都有润肺生津的功效。

四、防秋乏

经过盛夏,人的皮肤湿度和体温升高,大量出汗使水盐代谢失调,胃肠功能减弱,心血管负担增加,人体过度消耗能量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补充,"秋乏"就会出现。"秋乏"是降低对各种刺激的应激能力,使机体从高温环境下恢复并为秋季做准备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解决"秋乏"的方法首先是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但是在初秋时锻炼时强度不宜太大,应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逐渐增强,不能过度运动。其次,要保证充足的睡眠。睡眠不仅可以恢复体力,保证健康,还可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功能。同时,要注意营养补充。饮食要清淡,不宜食用油腻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和钾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干果、豆类等。此外,可以适量饮用含咖啡因的饮品,如茶、咖啡、巧克力等,它们能提高呼吸的频率和深度。

五、防腹泻

夏季酷暑,食欲不振,脾胃功能减弱。进入初秋后,饮食不当很容易引起腹泻,特别是老人和小孩。在秋季,由于腹泻高发,所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特别讲究食品卫生。食物应分开存放,避免交叉污染。剩余食物应及时储存,食用前要加热烹饪。尽量少食用容易带菌的食物,如贝壳、螃蟹等,食用时要煮熟。生吃、半生吃、酒泡、醋泡或盐渍后直接食用的方法都是不可取的。如果出现腹泻症状,请及时就医,不要忽视和延误治疗。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