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燥的治疗方法

一场场的秋雨加快了秋天的脚步。上周的几场雨,使得苏城的最高气温也降到了20℃左右,让市民明显感受到了秋天的气息。然而,随着雨天转晴,这周苏城的温度又有了明显的回升,最高温度可达25℃左右。

昨天,记者在苏大附二院了解到,由于季节的交替,很多人体机能不能很快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再加上气温起伏不定,昼夜温差比较大,所以导致入院的生病病人明显增多。

早晚温差大 出门要加衣

由于冷空气的过境,上周苏州一直呈现阴冷的阴雨天气。而又随着这股冷空气的离开,上周末起,苏城的天气就一直以晴好为主。然而,由于天气变化多再加上早晚温差较大,记者在苏大附二院门诊看到,与以往相比,前来就诊的病人明显增多了,输液室也挤满了病人。记者在现场看到,在前来就诊的患者中,老年人和儿童占了绝大多数。

苏大附二院门诊部主任孙红告诉记者,现在正处于季节交替,气温不恒定,忽冷忽热。一天中,温差较大,早晚凉风袭人,而正午太阳却也相当灼人。儿童本身抵抗能力就不如大人,所以如果增减衣物不及时,很容易感冒,拉肚子甚至引起肺炎等上呼吸道疾病。

除此之外,儿童活动量大,过早添加衣服,孩子就会出汗,汗毛孔敞开,血液流动增快,散热功能加强,加速散热。又由于小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和血液循环系统发育尚不完善,不能及时调节体内和外界的急剧变化。这时,凉风吹来,失去平衡,就会出现发热,咳嗽,流涕等感冒症状。如果抵抗力低或治疗不及时,就可能发展成气管炎,肺炎等。

所以孙主任提醒市民:不要怕麻烦,一定要根据天气加减衣物。一天出门换2套衣服,早晚多加一件风衣,尤其要注意孩子的衣物添加与减少更应及时。

口干舌燥干咳是“秋燥”

记者遇到了带孩子来看病的市民张女士。张女士告诉记者,进入秋季以来,她一直很注意孩子衣物的增减,早晚都会特别留意。然而最近,她发现孩子常常抱怨口干、喉咙疼,后来还发现鼻子边上出现了白色的蜕皮,有时还会流鼻血。细心的张女士还发现,女儿最近的大便也很干,经常干咳。

孙主任告诉记者,天气冷暖的变化,会引起感冒等上呼吸道问题。另外,入秋之后,天气逐渐变得干燥起来,不少市民会出现鼻咽干燥、声音嘶哑、干咳少痰、口渴便秘等“秋燥”的症状。同时,儿童的肌肤薄弱,水分丢失更多,对气候变化更敏感,更容易生病症。不当的饮食调理会加剧“秋燥症”。

儿童烂口角也是“秋燥”

不少孩子“秋燥”会表现为嘴角两边溃烂,医学上称之为“口角炎”。这大多是因为身体缺乏维生素B2。应该从调整饮食,注意面部清洁卫生和滋润保健入手。多食蔬菜、注意面部卫生,干燥时及时涂滋润霜等。若已发生口角炎并干裂出血,则应先用温热水或盐水洗净,待稍干燥后,再抹上抗生素软膏,如金霉素眼药膏等。结痂后,不要强行撕掉干痂,应让其自愈后脱落。同时可服用维生素B2、维生素C,外敷药可用金霉素软膏等。

对于“秋燥”的防治,孙主任表示,只要多加预防,并不可怕。预防秋燥症饮食以清淡为主,少吃油腻、甜食、辣食、咸食等口味重的东西,多吃湿润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粗粮和富含纤维素、矿物质的食物。除了饮食的注意,还应多做运动,促进血液循环。

赶走“秋燥”8大法宝

此外,孙主任还总结了赶走“秋燥”的8大法宝:

1.保证孩子生活规律,早睡早起,不熬夜、不睡懒觉。

2.可适当采取增湿措施,如放置植物、悬挂湿毛巾、安装加湿器,也可在卧室内放一盆水或在地面上适当洒些水。同时经常开窗,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3.稳定孩子情绪,避免因躁动或哭闹等不稳定情绪而产生心火,灼烧津液,导致口舌干燥。

4.让孩子适当多喝水,采取少量多次饮用的方式。白开水是最佳选择,也可适当多饮淡茶、豆浆、牛奶等饮品。同时多吃一些水分含量多的蔬果,如生萝卜、梨、葡萄、番茄、香蕉、百合等。尽量少吃过咸、过甜以及烧烤类食品,以免耗竭阴津,产生内热内燥。

5.饮食清淡,多吃粗粮杂豆,如麦片、黄小米、玉米、绿豆等,少吃刺激性食物,如葱、蒜、韭菜、姜、花椒、辣椒、油炸食品等。

6.秋燥综合征初期的孩子,可用桑叶、菊花各6克,加芦根、梨皮各15克,煎水服用。

7.有咽干疼痛、口唇裂开的孩子可用红萝卜加上荸荠、杏仁、蜜枣及两片陈皮,适当多放水,煎煮约3小时后饮用。一般饮用后,口唇能恢复滋润光泽,咽干症状会减轻。

8.燥咳、排痰不利的孩子,可饮用荸荠雪梨汁。做法:取荸荠250克,白糖250克,雪梨一只。将荸荠洗净,去皮,切成长薄片。梨洗净,去皮、核,切成长薄片。一同用洁净纱布绞挤成汁液,将汁液用凉开水稀释,加白糖,拌匀即成。可清热化痰。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