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贴秋膘吃什么肉最好什么时间吃最好

立秋到了,意味着秋季即将降临,夏天的酷热即将过去,人们食欲回来了,也不再担心暑热了。然而,立秋虽然可怕,我们仍需做好防暑工作。实际上,立秋有很多与食物相关的习俗。你了解多少呢?立秋之后,许多食物都上市了,尤其是秋瓜和秋果。不过,人们最爱吃的还是肉。

立秋贴秋膘吃什么

红烧肉、爆肚冯,解馋之余还养生

立秋的民间风俗中,常有“贴秋膘”的习惯。由于天气炎热,许多人食欲下降,有些人也会瘦身。瘦了当然要进行补充,最佳选择就是吃一些味道浓郁的美食,首选肉类。

这一习俗在北方尤为盛行。例如,老北京的四合院会在立秋时多炖肉、烧鱼、炖鸡鸭,其中的肉多半制成红烧肉、白切肉或者自制的酱肘子肉。立秋这天也会吃肉馅螃蟹或瓜馅饺子。

文人墨客和名伶们也有喜欢吃爆肚的习俗。吃爆肚有养胃作用,尤以清末民初时期流行于北京。北京人吃爆肚常去东安市场、大栅栏的门框胡同和东四牌楼,那里聚集着著名的爆肚冯和爆肚满等摊贩,他们烹制的爆肚精致可口。

著名作家鲁迅、巴金、丁玲等名人都是门框胡同常客,戏剧名伶梅兰芳、马连良、李万春、小白玉霜等也喜欢吃爆肚。

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在立秋这天吃炖肉尤为讲究。家中的女主人会去市场买一块非常新鲜的猪后臀尖肉,回家清洗干净。在炉上放上锅,里面除了切成方块的肉和水,还会加入葱、姜、蒜、花椒、大料、料包、大酱和盐,用文火炖煮。

料包不简单,它由丁香、肉桂、桂皮、香叶、木香、凉姜、白芷、陈皮、豆蔻、砂仁、桂圆、小茴香和甘草等20多种中草药和香料组成,炖出来的肉非常香。可以说,在立秋这一天,整个城市都笼罩在炖肉的香味中。

实际上,在立秋这天吃炖肉,除了长久以来的习俗外,还有助于保健养生。因为夏季太热,人们不自觉地挑食,对身体的生态平衡非常不利,还可能对内分泌和生物机能造成负面影响。

而立秋时吃炖肉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补充了身体所需的脂肪、蛋白质和多种微量元素,还能增强体力。与此同时,料包中的各种中草药可以中和体内的湿气,具有祛湿和调节身体功能的效果。因此,立秋吃炖肉既满足了食欲,又具有保健和养生的作用,何乐而不为呢?

赤小豆、井水服,洗澡为防秋老虎

立秋是一个古老的传统节令。早在周代,天子曾亲自率领三公、九卿以及诸侯大夫到西郊迎接秋天,举行祭祀仪式。汉代延续了这一习俗,并以宰杀动物祭祀来表示秋天的战争。

民间也有占卜立秋时天气变冷或热的风俗。东汉时崔宴在《四民月令》中写道:“早上立秋,凉风凛冽;晚上立秋,热得难受。”从唐宋时期开始,有服用秋水与吃小赤豆的风俗:每次吞服7到14颗小赤豆和井水,同时面朝西方,相信这样可以预防痢疾。

在清代,人们流行在立秋这天站在秤上称体重,然后与立夏时进行比较来检验体重的增减。如果体重减轻,就称为“苦夏”。

立秋这天洗澡的方式非常讲究。有些地方要在阳光升起之前洗澡,有些地方要用晒过的日光浴洗澡,有些地方甚至忌讳在这一天洗澡。

这些都是为了预防秋痱子的生长。由于“秋老虎”现象存在,炎热的天气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因此夏季常见的痱子等毛病依旧存在。

例如,苏州老家人有在立秋那天早上洗温水澡的传统。有时,他们还会从庭院的薄荷树上摘下几片薄荷叶,放入浴水中。

此外,由于立秋是节日,宋代的《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立秋那天,街上到处都在卖楸叶,妇女和孩子都戴着花式楸叶。”戴楸叶的习俗如今仍在胶东和鲁南等一些地区保留下来。

你吃桃子,我吃西瓜,也有人吃豆腐渣

除了“贴秋膘”,立秋时吃其他食物也被统称为“啃秋”,有些地方也称为“咬秋”。

“咬秋”和“咬春”一样古老。清代张焘在《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

这个习俗在北京、天津、河北等地非常流行,人们会在立秋的前一天晒南瓜、北瓜、茄脯和香薷汤,到了立秋这天一起享用,相信这样做可以祛暑,避免腹泻。

天津人讲究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称之为“咬秋”,寓意酷暑难熬,立秋将酷暑“咬住”。

北方和江南一些地区在立秋有吃西瓜的风俗,西瓜具有清暑祛积的作用。例如,江苏等地在立秋这天会吃西瓜,相信这样可以预防秋痱子的产生。

在浙江等地,立秋这天会割下一个西瓜,然后与烧酒一起食用。民间认为这种方式可以预防疟疾。城里的人在立秋这天会买一个西瓜回家,全家围坐一起享用,这就是“啃秋”。农民的“啃秋”更多放纵。他们在瓜棚下或树荫下,三五成群,坐在地上,吃着红瓤西瓜、香瓤蜜瓜,或者白生生的山芋、金黄的玉米棒子。啃秋实际上是在表达丰收的喜悦。

还有一些地区在立秋会吃鸡蛋、秋桃和豆腐渣。例如,杭州的人每人都要吃一个秋桃,并保留核。到除夕那天晚上,将核投入火炉中烧成灰,相信这样可以预防瘟疫。

山东的一些地方,如青岛、莱西等地曾流行吃由豆末和青菜制作的豆腐渣,并有俗语“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小孩不拉不吐”。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