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食疗调理师报考条件

食物疗法是利用食物进行防病治病或促进病体康复的方法,以食品的形式来具体应用。它既不同于药物疗法,也与普通膳食有很大的差别。然而,你可能不小心陷入了一些食疗误区。

误区一:药食同源,所以所有食物都可以治疗慢性病。

食物、保健品和药物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的“效力”不同。

食物性质平和,其中含药性成分较少,因此可以作为正常的日常食物食用。如果一种食品吃几天就让人感觉血脂、血压明显变化,那这种东西能长期食用吗?能随便多吃吗?事实上,效力明显的食物越需要小心对待,不能过量,不能错误地适应体质。而米、面、青菜、苹果这样的食品人人都能吃,正是因为它们性质平和,没有那么强的“生理调节”作用。饮食养生改善体质通常需要长期食用才能明显见效,而很少能在三天两天就有明显效果。

保健品通常是食物中各种营养成分和药性成分的浓缩产品,其“效力”强一些,且不受其他食物成分的制约。如果正确使用,那固然有利于健康,但一旦错误使用,也可能带来副作用。比如,豆腐中含有大豆异黄酮,但它适合男女老少食用,而大豆异黄酮胶囊就不同了,孩子和男人绝对不能随便食用,即便是中老年妇女也不能适合所有人食用。

很多人经常问我:“我吃中药西药都治不好,你说说吃什么食品能治好?”这种期望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普通食物没有那么强的效用,除非长期调养。这里不是否定食物调整能改善很多疾病,而是想说,饮食养生是长期的功夫,但浮躁的现代人恐怕已经等不了一两个月的时间,更别说终身的养生了。

误区二:只要是食疗就安全无毒。

很多人热衷于“食疗”的原因,就是觉得食物安全,心理上容易接受。然而,那些所谓“药食两用”的食物之所以有治疗效果,正是因为其中含有较多的药效成分。无论是食物还是药物,只要其中的药效成分达到一定水平,就会有毒性。这是毒理学的基本原则:剂量决定毒性。

食物在正常量时是安全的,但是如果吃得过多,其中的药效成分达到一定水平,就会变成药物。比如,每天喝两两绿豆汤属于正常食物;但是喝三斤绿豆水就是药物了,因为它是正常浓度的15倍。又比如,烟酸和烟酰胺本来是B族维生素,正常摄入量每天十几毫克,但如果作为治疗血脂的药物,就需要几克的剂量,是正常饮食量的几十倍。即便是水,摄入过多也会导致死亡,更别提生茄子中还有茄碱这种毒素,以及土豆发芽时产生的毒素。如果摄入过量生茄子,就像吃发芽的土豆一样危险。

因此,只要是食疗就安全无毒的说法并不成立。

误区三:什么人都可以使用同样的食疗方子。

很多自称为专家的人喜欢冒充中医,大谈传统养生和食疗。然而,真正的中医在下药之前都会先辨别体质,同时要细心地调和寒热。而不会像那些“大师”们一样给所有人开同一类的方子。只需要这一点就足以判断他们不是有资质的中医。

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也需要辨别不同人的生理和营养状况,根据每个人的特定情况来制定食谱。有些人应该少吃红肉,有些人则适宜多吃红肉。有些人适宜多吃燕麦,有些人不适宜多吃。如果一个营养师给所有人推荐同样的食谱,那只能说明他不是合格的营养师。

误区四:营养学就是食疗的学问。

由于大部分民众对营养学了解不多,很多人认为营养学就是食疗的学问。我前些日子去深圳做讲座,题目是“科学饮食”,结果到了发现主办方擅自把题目改成了“话说食疗”。我告诉他们,营养学不是食疗,更不是偏方治病的学问。

食疗是我国传统疗法之一,形式是饮食,但并不排斥药材的使用。从食疗的书籍可以看出,很多都添加了中药材,至少也会使用药食两用的食材。至于鸡汤、大米之类的食物,主要作为载体使用。国内外的食疗餐厅也会加入各种中药材以起到作用。虽然在国内外都大力提倡仅通过日常饮食来改善疾病,而不使用任何药材,但实际上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见效。这已经不是现代人所希望的那种快速见效的食疗了。

营养学属于预防医学范畴,主要关注通过平衡的营养物质和保健成分来维持健康,并减少患各种疾病的风险。营养学还关注如何通过饮食和生活调整来控制慢性疾病,例如如何控制血糖、血脂等。如果控制得好,长期来说有可能逆转疾病指标,减少药物用量甚至停药。然而,这种饮食调整并不仅仅依赖于一两种食物,与偏方治病完全不同。

误区五:慢性病可以用偏方治愈。

根据西医的说法,慢性病多是多因素疾病,且终身无法治愈。这种说法显得客观,但听起来并不太顺耳,远不及一个偏方可以解决的说法让人心情愉快。因此,一旦听说有药物可以根治糖尿病,总有人追捧,上当受骗,即使专家听了也会立即辨别出是骗子的话。

饮食也是如此。糖尿病、高血脂等大部分涉及饮食的疾病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通过饮食明显改善的,但这与偏方治病完全不是一回事。这些涉及饮食的疾病都是长期饮食不当造成的,怎么可能指望仅凭一种食物几天就治愈呢?要解决这些问题,当然需要全面改变饮食习惯、平衡营养、增加运动、调整生活方式、消除病因。只要能坚持健康生活,这些“吃出来的病”自然会逐步改善。

全部分类